新华社南京7月21日电 题:哪些风险藏在我们与真相之间?——透视“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新闻反转背后
新华社记者
近日,江苏南京一起“小区外卖失窃案”在被部分媒体以“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为核心内容进行传播后引发社会关注。由此引发的舆情涉及行政执法尺度、困难学生补贴甚至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20日,警方公布该案调查真相,证实相关传播信息严重失实,舆论随即发生反转。
为何近年来新闻传播中“反转剧”不时出现?在我们与真相之间还藏着哪些风险?社会法治与媒体素质如何提升?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是如何诞生的
不久前,江苏南京一小区多次发生外卖被窃,警方调查发现系该小区居民所为。据警方介绍,由于该居民涉嫌多次盗窃,被刑事拘留。
普通的“小区外卖失窃”是如何变成“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的?记者对其间传播链条进行了梳理。
记者发现,有两家地方媒体分别于16日、17日报道了失窃案。16日的报道中介绍了当事人是“公司职员”“因外卖被偷过一次,此后便起了报复之心,下班后看到小区门口有什么就偷什么”等信息,未透露更多身份背景细节,该报道未引起关注。
而17日的报道中有关人员突然将当事人介绍为“考研大学生”,且出现“为供其深造,家中其他3个兄弟姐妹辍学”等说法,并以此警示人们莫因小失大、自毁前程。
据记者观察,正是17日报道中的信息突然被众多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交叉转引传播,并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热点。“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舆情由此成型,各种针对执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无端批评开始涌现。
舆情持续发酵到20日,当天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当事人李某某2018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当年来南京工作,目前在南京某公司,有固定收入,租住在雨花台区某小区。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据调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31日,其购买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当日起在上述地点多次盗取他人外卖餐食。
此后,权威信息被社会接受,无端批评快速消退。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介绍,我国刑法对盗窃罪有明确规定。本案李某某多次盗取他人外卖餐食,其行为已涉嫌盗窃罪,警方依法予以处置合情合理。
哪些风险藏在我们与真相之间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支振锋等认为,受当前传播“碎片化”“流量至上”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新闻传播中的“反转剧”时有发生,当前在公众与真相之间仍潜藏一些“传播风险”。
——权威信源信息不够准确。“不实信息是经机构媒体的报道和自媒体的‘脑补’而生,但其‘灵感’往往来自权威信源发布的部分新闻信息。”沈阳认为如权威信源信息不够详实,更容易引起传播失实。
记者发现,此次正是有办案人员释放出当事人为“知名大学本科生,目前正在准备考研”“为了他能读本科、读研究生,其他3个兄弟姐妹都辍学了”等不够准确、完整的信息后,其他媒体“脑补”跟进形成舆情风暴的源头。
——有部分媒体职业素养不高,有的甚至罔顾操守一味逐利。此次事件中,部分知名网络媒体未核对关键信息真伪就进行报道,导致失实信息在部分媒体间被交叉转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