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被大肆消耗,而持续投资的小店发展3年却仍未盈利,苏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作为“新人”,苏宁小店的打法能否在这个经历倒闭潮的行业走上康庄大道也是个问题。
难成第二个便利蜂
国内本土便利店一直被看作是日本品牌的学徒,苏宁也不例外。
自1992年日本的7-11、罗森相继进入中国开拓疆土以来,该行业市场规模就不断扩大,本土便利店也随之增多。据毕马威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便利店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同比增长19%。在该期间邻家、便利蜂、苏宁、京东等本土品牌不断涌入。
作为学徒,本土便利店对于自身的定位也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商品购物和服务体验。除了销售商品,还力求满足消费者收发快递、冲洗照片、打印复印等多种需求。
但这套在日本通行的模式在中国却失灵了。在房租、人力成本、供应链成本的多重压力下,7-11、罗森、全家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未能跨过整体的盈利线,目前能够实现整体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屈指可数。即便如此,有钱任性的苏宁还是决定大力投资该业务,做少数中的破局者。
苏宁小店一直将供应链、仓储物流以及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力看做是自己的强项。但在电商分析师庄帅看来,并非如此。
在便利店的收入结构中,鲜食一直占据很大比例且具有很大利润空间。便利店巨头7-11在日本区域鲜食占所有商品销售额的50%,鲜食与牛奶乳饮等日配商品占毛利的60%,全家也曾被爆出鲜食销售额占比达到60%。作为学徒,本土便利店自然会加大这部分商品的供应。
同为自营模式的便利蜂在成立之初就投资了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此后又在华北和华东投资了多家鲜食工厂。
截至目前,便利蜂在北京已经拥有两家鲜食基地,并将于天津建造第三个鲜食供应基地……根据官方说法,现在便利蜂的鲜食和自有品牌的营收占比基本与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
苏宁小店也把鲜食当作经营重点。2018年,苏宁小店公司总裁鲍俊伟对外称小店未来会在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建立5座鲜食加工中心。但庄帅对「DoNews」表示,苏宁小店在这部分商品的采购上依然存在短板。
“很多小店的货架(包括鲜食)都出现了空置问题,这反映出供应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采购方面没有足够货源,二是缺乏仓储管理经验,三是配送出现了问题。”
对于苏宁来说,便利店是一种全新的业态,其过往在线上线下的经营经验都无法完全复制。
庄帅告诉「DoNews」,之前苏宁的主要配送模式集中在给大店送货和给电商业务做配送。对于这两种模式,苏宁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给便利店配送的模式苏宁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扩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仓储能力也是苏宁小店的劣势。在庄帅看来,不同种类的商品需要不同的仓储能力,哪些商品应该自建仓,哪些应该前店后仓都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来看,苏宁在便利店仓储管理上缺乏经验,难以与成熟的便利店抗衡,这也会导致苏宁小店的货架出现空置。
另一方面,传统便利店也越来越重视以数据做决策。
2018年,7-11、鲜生活等传统便利店都在通过自建平台或接入第三方平台获取消费者数据。两者分别与美团外卖、旷世科技达成合作,进而挖掘数据、拓展销售渠道以及建立数字化门店。全家也在结合会员体系和大数据分析,通过积分、造节等举措进行精准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