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苏宁的数字化能力也并非是传统便利店无法超越的,便利蜂就是很好的例证。
便利蜂在成立之初采取的是数字化运营,对便利店的各环节进行数字化采集,通过算法分析驱动门店运营,包括选址、店铺设计到商品采购等。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降低供应链成本,便利蜂甚至亲自打造物流团队,上线自营外卖配送。
截至目前,便利蜂在全国的门店数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北京地区超500家门店在2019年实现盈利,官方预计将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门店营运层面的季度盈利。资金方面也并不缺“供血”方,今年5月便利蜂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
同样走直营模式,发展三年的便利蜂在门店数量上虽然不及苏宁小店,但其降本增效的成果十分明显,目前已经实现盈利。
而苏宁小店却越亏越多,直接影响到公司业绩。2018年10月,苏宁对外发布了将苏宁小店剥离上市公司体系的消息,该业务最后一次数据公开是在2019年的半年度财务报表,其净利润为-22亿元。
今年5月,苏宁小店对外宣布开放加盟模式,并计划3年内开设10000家加盟店。这种转变或许不仅是为了加快门店扩张速度,也可能是为了缩减开自营店的成本。
但加盟真的会是一个好的拓展模式吗?
加盟制能救苏宁小店吗?
2020年5月,全国第一家苏宁小店加盟店在南京正式开业,标志着苏宁小店开始试水加盟模式。根据计划,苏宁将在3年内启动10000家加盟店。
通过加盟制扩充门店数几乎是所有便利店企业采取的方式,即便是资金实力雄厚的阿里、京东,在入局便利店行业也不例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6-2018年中国便利店加盟比例持续上升,2018年,中国便利店加盟比例为46%,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预测2019年加盟便利店占比将达到48%左右。
但仅凭借供应链、数字化能力、与传统便利店合作,就能帮助苏宁小店实现梦想吗?从阿里、京东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未必。
2017年,刘强东提出要在5年内开设100万家京东便利,同年阿里宣布要在1年内开设1万家“天猫小店”,但对便利店充满激情的电商巨头并没有获得回报。
2018年便利店行业迎来至暗时刻,倒闭的公司超过96%。邻家、北京131、全时因为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纷纷撤离市场。
仅这三大品牌关店数量就超过1000家,遍布全国各地的连锁超市、便利店也都岌岌可危。同时期京东便利店也不断爆出倒闭的消息,阿里的天猫小店则一直不温不火。
可见即便是加盟,电商巨头如果没有赋予商家盈利能力,也很难呈现规模化发展,这也是苏宁的一大难题。
想要做“沃尔玛+亚马逊”模式的苏宁并不会轻易放弃。此前张近东强调称:“下半年要持续聚焦生态价值,线上大力推动开放平台建设,线下加速零售云、苏宁小店加盟落地,实现智慧零售全场景能力开放与资源链接”。
正如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所说,苏宁小店承载了苏宁太多业务。作为距离用户最近的一个载体,小店不仅能提供日常消费服务,更能推动物流、金融、体育等业务的发展。而在互联网红利消失殆尽、流量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线下零售店成为新的开采对象。
但在便利蜂、7-11等便利店的围堵下,苏宁小店想要破局并不易,被看作是优势的供应链、数字化能力也并非传统便利店难以企及的。
在这种情况下,背负重任的苏宁小店能否成为第二个便利蜂?